在新能源汽车的充电桩里,有一种特殊的 PCB 板,它上面的铜线路比普通 PCB 厚好几倍,能轻松承载几十甚至上百安培的大电流云策略,这就是 PCB 厚铜板。它就像电路中的 “电力高速公路”,凭借厚实的铜层,在传输大电流时不会过热,为高功率电子设备提供稳定的电力支持。厚铜板的制造工艺比普通 PCB 复杂得多,每一步都要兼顾 “厚度” 和 “性能” 的平衡。
什么是 PCB 厚铜板?厚在哪里?
PCB 厚铜板的核心特征是铜层厚度远超普通 PCB。普通 PCB 的铜箔厚度通常在 18-35μm(1μm=0.001mm),而厚铜板的铜层厚度一般在 70μm 以上,甚至能达到 500μm(半毫米厚)。这些增厚的铜层主要分布在电源线路、接地平面和大电流接口处,就像电路中的 “主干道”,能减少电流传输时的损耗。
从结构上看,厚铜板有两种常见形式:一种是 “整体厚铜”,即 PCB 的整个铜层都比较厚;另一种是 “局部厚铜”,只有特定的大电流线路采用厚铜,其他信号线路仍用普通厚度铜箔。某新能源汽车的电机控制器 PCB 就采用局部厚铜设计,功率线路用 105μm 厚铜,信号线路用 35μm 铜箔,既满足了大流需求,又控制了成本。
展开剩余82%厚铜板的 “厚” 不仅是简单增加铜层,更要保证铜层的均匀性和结合力。如果铜层厚薄不均,电流通过时会在较薄处产生局部高温,可能导致 PCB 烧毁;而铜层与基材结合不牢,则可能在冷热循环中脱落,造成电路断路。
厚铜板的基材:要 “扛住” 厚重的铜层
制造厚铜板的基材和普通 PCB 不同,需要更强的承载能力。普通 PCB 常用的 FR-4 基材(玻璃纤维环氧树脂)虽然绝缘性好,但在承载厚铜层时可能出现分层。因此,厚铜板常选用改性 FR-4 或聚酰亚胺(PI)基材,这些材料的耐热性和机械强度更高,能承受厚铜层的重量和热应力。
基材的厚度也需要匹配铜层厚度。例如,105μm 厚的铜层通常搭配 0.2-0.3mm 厚的基材,确保整体结构稳定。某 PCB 厂的测试显示,用 0.25mm 厚的改性 FR-4 基材搭配 105μm 厚铜,经过 1000 次温度循环(-40℃至 125℃)后,基材与铜层的剥离强度仍保持在 1.2N/mm 以上,远高于普通基材的 0.8N/mm。
此外,基材表面的处理也很关键。为了让铜层与基材结合更牢固,会在基材表面进行 “粗化处理”,形成微小的凹凸结构,就像给墙面刷腻子增加附着力。粗化后的基材表面粗糙度(Ra)通常控制在 1-3μm,既能增强结合力,又不会影响铜层的平整度。
厚铜板制造的四大关键工艺:比普通 PCB 多几道 “难关”
厚铜箔的压合:让铜与基材 “粘得牢”
制造厚铜板的第一步是将厚铜箔与基材压合。普通 PCB 的铜箔较薄云策略,容易与基材贴合,而厚铜箔(尤其是 100μm 以上的)质地较硬,压合时容易出现气泡或贴合不实。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控制压合温度、压力和时间。
压合时,温度会从室温逐步升到 180℃,压力保持在 2-3MPa,持续 60-90 分钟。这个过程中,基材中的树脂会融化流动,填满铜箔与基材之间的缝隙,冷却后形成牢固的结合。某 PCB 厂通过优化压合曲线(缓慢升温至 120℃保温 20 分钟,再升温至 180℃),将厚铜箔的压合气泡率从 5% 降至 0.5%。
对于超厚铜箔(200μm 以上),还会采用 “分步压合” 工艺:先将铜箔预压到半固化的基材上,去除空气,再进行全压合。这种方法能有效避免厚铜箔边缘因压力不均产生的虚接。
线路蚀刻:“雕刻” 厚铜更考验精度
厚铜板的线路蚀刻比普通 PCB 难得多。普通 PCB 的铜箔薄,蚀刻液很快就能穿透;而厚铜板的铜层厚,蚀刻时间长,容易出现 “侧蚀”(蚀刻液向线路两侧腐蚀),导致线路变细或边缘不平整。
为了精准蚀刻厚铜,工厂会采用 “多次蚀刻” 工艺:先进行第一次蚀刻,去除大部分多余铜层;然后检查线路宽度,调整蚀刻参数后进行第二次蚀刻,直到达到设计尺寸。某 PCB 厂蚀刻 105μm 厚的铜层时,分两次蚀刻(每次蚀刻约 50μm),侧蚀量控制在 10μm 以内,线路宽度误差不超过 ±5%。
蚀刻液的选择也有讲究。厚铜板常用酸性氯化铜蚀刻液,它的蚀刻速度快且稳定性好。在蚀刻 105μm 厚铜时,蚀刻液浓度会提高到 250g/L,温度控制在 55℃,蚀刻速度能达到 15μm/min,总蚀刻时间约 7 分钟,比普通 PCB 的蚀刻时间(3 分钟)长一倍多。
电镀增厚:让铜层 “长” 到需要的厚度
有些厚铜板不是直接用厚铜箔压合,而是通过电镀让铜层 “长” 厚。这种方法先在基材上覆盖一层薄铜箔(18-35μm),然后通过电镀在需要增厚的区域沉积铜,直到达到目标厚度。就像给线路 “镀铜增重”,既能精准控制增厚区域,又能减少材料浪费。
电镀增厚的关键是控制电流密度。电流密度过低,铜层生长慢且不均匀;过高则会导致铜层粗糙,甚至出现针孔。电镀 105μm 厚的铜层时,电流密度通常控制在 2-3A/dm²,电镀时间约 60 分钟。某 PCB 厂采用 “脉冲电镀” 技术(电流大小周期性变化),让铜层结晶更细密,表面粗糙度(Ra)从普通直流电镀的 2μm 降至 0.8μm。
电镀后的铜层还需要进行 “退火处理”,在 150℃的温度下加热 30 分钟,消除电镀过程中产生的内应力,避免铜层在后续加工中开裂。
边缘处理:防止厚铜 “扎破” 绝缘层
厚铜板的铜层较厚,线路边缘如果处理不当,会像刀片一样在弯曲或振动时 “扎破” 表面的绝缘层(阻焊膜),导致短路。因此,厚铜板必须进行 “边缘倒圆” 处理,将线路边缘的直角磨成半径 0.1-0.2mm 的圆角。
厚铜板的质量控制:大电流下的 “安全检测”
厚铜板的质量检测比普通 PCB 更严格,因为它直接关系到设备的用电安全。主要检测项目包括:
铜层厚度与均匀性
用 X 射线测厚仪检测铜层厚度,每 10cm² 至少测一个点,厚度偏差不能超过 ±10%。例如 105μm 厚的铜层,实际厚度需在 95-115μm 之间。某充电桩 PCB 的抽检显示,采用电镀增厚的铜层均匀性更好,偏差仅 ±5%,而直接压合的厚铜箔偏差约 ±8%。
结合力测试
通过 “剥离测试” 检查铜层与基材的结合力,用专用工具将铜层从基材上剥离,测量所需的力。厚铜板的结合力需≥1N/mm,比普通 PCB 的 0.7N/mm 更高。某汽车 PCB 经 1000 次温度循环后,结合力仍保持在 1.1N/mm,满足车规要求。
载流能力测试
这是厚铜板特有的检测项目,模拟实际工作条件,在厚铜线路中通入大电流(如 50A),监测线路温度。根据标准,温度升高不能超过 40℃(环境温度 25℃时,线路温度≤65℃)。某电机控制器 PCB 的厚铜线路在 50A 电流下,温度仅升高 30℃,远低于标准要求。
热冲击测试
将厚铜板在 - 55℃和 125℃的环境中反复切换(每次停留 30 分钟),测试铜层是否开裂或脱落。普通 PCB 通常测试 500 次,而厚铜板需要测试 1000 次以上。某工业厚铜板在 1500 次热冲击后,铜层无明显裂纹,线路电阻变化率小于 5%。
PCB 厚铜板的制造工艺,是 “厚度” 与 “精度” 的平衡艺术。它既要让铜层足够厚实以承载大电流云策略,又要保证线路精细、结合牢固,在高功率电子设备中扮演着 “电力守护者” 的角色。
发布于:浙江省微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